2025年11月4~5日,比特幣短暫失守 100,000 美元關卡,引發超過十億美元槓桿平倉,加密資產普遍重挫,市場情緒急速轉向謹慎。

比特幣(BTC)再度成為市場風暴中心:在多重利空與槓桿調整的疊加下,BTC 在部分主要交易所盤中一度下探至 100,000 美元以下,雖然價格在短時間內曾出現反彈,但整體走勢已由此前的強勢回檔轉為明顯震盪與風險偏好降溫。
根據市場追蹤報導,比特幣在多個交易所出現了低於 100,000 美元的價格紀錄,隨後在數分鐘內回升至約 101,000 美元上下,此一短暫失守被視為技術面與情緒面的重要警訊。
此輪暴跌並非孤立事件。加密市場在短短 24 小時內發生大量槓桿平倉(liquidation),監測平台與媒體統計顯示,此次單日被清算的合約金額超過十億美元,造成價格在流動性薄弱時段放大下行壓力。
當大量多頭被強制平倉時,交易所上的賣壓會瞬間增加,形成自我強化的下跌循環,這也是本次價格快速下探的直接機制之一。
短期內市場情緒為何轉為負面?
槓桿與未平倉量的結構性風險在高位累積,當價格出現連續回檔時,壓力會被迅速放大,導致爆倉規模擴張;
先前十月間已有一次大規模清算與波動事件(市場在 10 月曾歷經顯著的拋售與流動性衝擊),使得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度下降,任何新一波賣壓都更容易引發恐慌性拋售;
第三,宏觀與資本市場面的不確定性(包括利率預期與風險性資產的整體輪動)持續牽動加密資產的走勢,當外部資金面出現轉向時,加密市場的漲幅容易被迅速回吐。
關於是否已進入「熊市」或更深層修正,市場上已有分析指出,從 10 月高點算起,價格回撤幅度與投資人情緒的變化,確實提高了短中期走勢轉弱的可能性,但也存在技術性反彈或逢低承接的空間,需搭配成交量與機構買盤的變化來觀察。
在資產間的傳染效應上,這波下跌並非只有比特幣單獨受創;以太坊(ETH)與多數大型山寨幣也同步出現 5% 至雙位數幅度的回檔,使整體加密資產市值短時間內大幅縮水。
當主流幣種同時承壓時,ETF、現貨與衍生品之間的資金流向互動會更加複雜:現貨 ETF 的資金流出、期貨市場的基差變化與資金費率波動,均可能成為價格震盪的進一步催化劑。這種「全體波動」的特性,是當前加密市場在高槓桿與高機構參與度並存下容易出現的系統性風險表現。
從鏈上與交易所數據看,有兩類行為值得關注:一是大型地址(俗稱「巨鯨」)資產移動至交易所的頻率上升,若伴隨賣出,往往被市場視為短期拋售信號;
二是在波動高峰期,部分做市商或機構為了對冲風險會迅速調整持倉,形成瞬間的賣壓或買盤撤出,進一步拉大價差與滑點。當交易量在下跌時無法找到足夠的反向買盤,價格很容易出現暴力的短時下降並觸發更多平倉。
值得企業與市場參與者注意的,是這類劇烈波動對相關個股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連帶影響。例如,重倉比特幣的上市公司或多頭槓桿策略相關標的,在市場恐慌擴散時往往面臨較大的估值壓力;已有資本市場報導指出,相關受影響的股票在消息面與實際價格波動中表現出更高的下行風險,成為市場風險外溢的一環。
接下來的短期觀察重點包括:
一,監控交易所的未平倉合約(OI)與資金費率變化,這能快速反映槓桿偏好是否已顯著降溫;
二,關注主要交易所(如 Coinbase、Gemini、Kraken 等)與場外(OTC)市場的流動性與買單深度,因為在流動性缺口時價格更容易被放大;
三,留意現貨 ETF 與機構買盤的資金流向,若出現明顯淨流入,可能成為抑制下跌的關鍵力量;
四,宏觀面若出現利多(例如利率前景轉向寬鬆或風險偏好回升),則有助於市場止跌並帶來修補性反彈。上述指標的同步變化將決定未來數週內價格是延續回檔、還是形成技術性反彈。
總括來說,11 月初的這波下跌再次提醒市場一個基本事實:在高槓桿與衍生品高度發展的環境下,加密資產的價格容易被短期情緒與流動性斷層所主導。
對於風險管理者與關注加密市場的投資人而言,重點不只是追逐短期價格波動,而是觀察資金流向、槓桿水位與大型地址行為,這些指標往往會在價格發生劇烈變化前給出早期訊號。